找到相关内容78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论语》全译:子路篇第十三

    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。”   【评析】   “欲速则不达”,贯穿着辩证法思想,即对立着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。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,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;不要贪求小利,否则就做不成大事。   ...种对立的品质。一是流于冒进,进取,敢作敢为;一是流于退缩,不敢作为。孔子认为,中行就是不偏不狂,也不偏于狷。人的气质、作风、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,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,互相补充,这样,才符合于中庸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语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0834251878.html
  • 以《易》解《华严经》——李通玄对《华严经》的新诠释

    方回转之义,善恶之道,十方参有。”(同上)坎是水象,水能利养万物,水性流动,又体现了回转的意思,象征善与恶、迷与悟的互相转化。  东北方。李通玄说:“东北方为山,为石,为止,为小男,为童蒙,……以艮为山故...并行是唐王朝的基本政策。这三大思想流派,既相互论争,又互相影响,形成了一种相互融合的潮流。  和这种潮流相呼应,李通玄试图纳儒入佛、纳道入佛。他说:言外道名遍行者,菩萨化邪不化正,名为外道。凡所修进未...

    邱高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93440756.html
  • 论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

    缘”宇,“起”不过是表示缘的一种功能。“缘起”也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。佛教理论认为,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、互相依存、互相转化、互为条件的,都是在互相作用中得以产生和存在的。这些互相关系就是...生命力;另一方面,把作为“主体”的“自我意识”(“心”)直接提升为作为“本体”的“无限的自我意识”,不搞烦琐论证,尽量缩短在自我意识的循环中“主体”与“本体”互相冥合的过程。因此,六祖慧能的所谓“成佛”(...

    吴 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951575.html
  •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

    结果等辩证关系。   一切生命分为凡圣两大类,即六凡、四圣十个层次,称为十法界。六凡即六道,指天、人、阿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四圣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和佛。智顗大师认为十法界众生可以互相转化,相互含...显现,本体与现象互融互具,圆融不二。从千差万别的现象界,能够直接体证绝对的真理。事事无碍法界说明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因缘相生,并不是独立的存在,而是互相交融而无有障碍的关系。   “须弥世界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065211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法性实在论的确立与转向

    和相两个方面,性是“体实不改”,而净心有差别之性,又是真实不改的,能作为一切存在的体性,所以净心也名法性。后来天台宗人还进一步提出“一念无明法性心”的观念,吊诡地宣扬法性与无明可在一念之间互相转化,把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3352686.html
  • 天台“性具”思想初探

    缘觉,是无漏;菩萨是亦漏亦无漏;佛则是非有漏非无漏。十界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包含、互相渗透、互相转化,如地狱界蕴含和具备佛界等其它九界,而佛界也蕴含和具备地狱界等其它九界。智顗认为:   一法界具九法界,名...观心、偏圆具足,依此心观为众生说。  吕澂先生因此而将“性具”定义为:   性具就是一切法都是自然存在的,既非自生,也非他生,而且这种存在不是单一的存在,而是互相联系作为全体而存在的。  其实考诸史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5970493.html
  • 拯救之道——关于道德教育的思考

    就是通过耗资庞大的粒子加速器,用一个高速运动的粒子去轰击另一个粒子,以获得更小的物质微粒。而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用极大的能量去击碎一个微小的粒子,所获得的碎片究竟是不是原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呢...一生?   明白了因果定律,你就会赞叹原来天地之间所有的事情竟是那样的公平,我们今天之所以生得这副模样,出生在这样的家庭,有这样的生活境遇,良有以也。如果不善自珍惜,顺境可以转化为逆境;反之,逆境也可...

    洪申健

    |道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122656453.html
  • 学佛必须忍辱

    、打我、侮辱我、这些事了,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如果有我相,遇到问题,就会结怨结仇。佛教讲“怨亲平等,”真正懂得怨与亲是互相转化的,就不会与他人结怨结仇。这一点,说起来很简单,做起来难。举两个例子来...。所以说,一切烦恼来时,要从忍辱下手。百丈禅师说:“烦恼,以忍辱为菩提。”菩提就是觉醒,就是清净心。烦恼菩提是一回事,能忍辱,烦恼就转化为菩提;不能忍辱,这烦恼的火焰就会烧毁功德林。从这个意义来说,...

    释昌臻

    |忍辱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175103628.html
  •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[释昌臻]

    恩怨,造种种的罪业。其实,冤家与亲人是互相转化的,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,往往是今生的亲。,还有,冤家不是别人,正是自己。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。我们一生当中的苦是谁造成的?是自己的分别,执着,颠倒,...是好事,互相舍不得,最后到了要往生时,去不了呀!不能用佛法来处理世间的恩爱,陷入感情的网络里,只会受拖累的。这种因情爱不断除,是不可能往生的。台湾一位男居士念佛预知时至,中午12点,请亲友来家助念,他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净土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638191778.html
  • 西藏佛教简史

    自我表现,而以为是善。因此才有无量众生流转于六道之中。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三界涵摄六道。三界中无有一物独自存在,即便是空气的因子,亦是相互依赖及互相转化。因此三界众生可说是被“痛苦”、“变化的无常苦”...称之为“外形而上学”。密续又称为金刚乘,是以小乘的戒律和大乘的菩提心为基础,在具足高度空性智慧的认知中,以真言转化的力量为方便解脱道,直证本觉之果乘。  佛法伟大浩瀚如海。佛陀法教自印度向外弘传计有三次。...

    洛本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1840042.html